吃瓜前线行业动向

2022数字藏品年度盘点超燃呈现!

数字藏品,无疑是2022年的一大热词,在这一年中,数字藏品行业从年初初露萌芽,到企业扎堆入局的“井喷式”爆发,再到巨头退场逐步遇冷,经历了跌宕起伏、高潮迭起的发展历程。

初露萌芽(1-3月):大厂入局,基建优化,数藏行业拉开序幕

经过2021年将近半年的发展,数字藏品已经培养了一批重度爱好者,且具备一定购买力。尤其是在新华社在其官方APP上发布中国首套新闻数字藏品后,数藏趋势已显,其购买价值初步显现。

2021年12月底,鲸探App上线,加之幻核,开年后数字藏品平台两家独大,阿里与腾讯系成为了数藏崛起的先锋战队。在市场刺激下,众多已有区块链基础的大厂名企纷纷进场,百度、京东、网易启动藏品平台建设,百度超级链、灵犀数藏平台推陈出新,掀起了数字藏品第一轮高潮。

随着1月底,BSN区块链服务网络推出NFT基础设施BSN-DDC基础网络后,各种联盟链纷至沓来。数藏之风迅速蔓延,平台数量成倍增长。截止到2022年3月底,我国数字藏品平台数超过70家数字藏品交易平台。

“井喷式”爆发(4-6月):众多企业扎推入局,机构涌现,数字藏品进入爆发期

在积极的市场行情下,数字藏品的发行频次与频率成为了关注重点。众多企业与机构入局,数藏市场上演饕餮盛宴。3月开始,数藏平台以月均超过100家的高速飙升,到6月底,数字藏品平台数达到681家。

哔哩哔哩、芒果等强IP企业也积极参与其中,我国超过25家上市公司进军数字藏品领域,12家A股上市公司推出数字藏品平台。官方机构也未免俗,国家级区块链基础设施“星火·链网”推出数字原生资产(DNA)服务网络,人民网、中国青年报社、新华社等众多官方媒体机构基于此纷纷推出数字藏品平台。而鉴于数藏背后的用户优势,国内商业银行联动效应凸显,百信银行、西安银行、北京银行、招商银行均基于流量发布数字藏品。

众多企业/机构扎推入局,数藏呈“井喷式”爆发。同时也掀起了炒作风潮,哄抬价格,价格暴涨暴跌,各种交易乱象屡见不鲜。在此背景下,监管也正逐渐收紧。4月13日,中国证券业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三大协会联合发布关于“坚决遏制NFT金融化证券化倾向”的倡议,从一定角度对NFT合规方向进行了规范,明确了NFT的不适用标的范围(证券、保险、信贷、贵金属),并再次划定“NFT币化与支付”红线。

寒冬突袭(7-9月):巨头退场市场遇冷,数藏1.0时代进入尾声,2.0时代拉开巨幕!

交易乱象随着监管的收紧已见成效,行业自律扎推。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元宇宙产业委员会、中国通信工业协会区块链专业委员会等多家机构推出数字藏品规范或倡议。6月30日,在中国文化产业协会牵头下,百度、腾讯、蚂蚁、京东等近30家机构联合在京发起《数字藏品行业自律发展倡议》,明确要求反对数字藏品二次交易和炒作、提高准入标准。

微信也发布新规,对于仅提供数字藏品展示和一级交易的公众号,要求提供和国家网办已备案认可的区块公司的合作证明作为资质证明,不支持提供二级交易。对违规公众账号予以责令限期整改及限制账号部分功能直至永久封号的处理。

随着平台数量不断激增,市场上藏品总数也随之不断增加,在用户增速下降的现状下,市场供需关系重构,市场逐渐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数字藏品陷入存量竞争,流动性开始逐渐降低。头部平台诸如鲸探发售频次加速,腰部平台藏品滞销。8月16日,数藏平台幻核发布公告,停止数字藏品发行,进行全面清退。随之数字藏品市场也迈入寒冬期。

行业重构(10-12月):迈入标准化阶段,官方机构仍在入场,重构需求缓慢筑底

在本年最后一个季度,高速发展将近一年后,合规化与标准化成为了数藏的关键词。数字藏品市场由混乱无序逐步迈入标准化阶段,市场步入成熟期。

在监管趋严与市场下行的双重影响下,数藏平台迎来大范围清退潮。11月,腾讯 TME 旗下 QQ 音乐宣布关闭其“TME 数字藏品”业务,自此,腾讯系彻底离开数藏界。大型平台轰然倒塌,中小平台连锁反应不断。艺数链、元境Meta等近20家中小型数字藏品平台发布清退、清算公告。清退潮未止,数藏平台的合并潮开始兴起。

但尽管在此种环境下,也仍有平台上线。在素材收集将近半年后,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旗下数字藏品展示与交流的官方平台“天工数藏”于年末发行了首批工业化数字藏品,主管部门亲自下场,给行业带来久违的利好,也为行业存续奠定坚实基础。可以看出,在国家文化数字化大背景下,摒除金融炒作的数字藏品作为数字文化的代表性产物,仍具备一定的价值性,而天工数藏的推出也正反映出该点,尽管藏品并未全部售罄,但需求已在缓慢筑底。

期待2023年消费能够回暖,只有实体行业和传统互联网行业好做了,尚且稚嫩的web3产业才有更加肥沃成长的土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