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数藏,却敢参与平台搭建,一年时间,从积极运营到最后无奈摆烂,这就是数藏速度,以第一人称叙述亲身参与的数藏事件,或许有些打击数藏人,但这就是大多平台的事实。
之前我在一家影视公司做策划,收入尚可,但近两年的时间,公司拍出的剧集因为某些原因被平台卡住了,无法播出,自然就挣不到钱,几千万的投资收不回来,其它项目更是遥遥无期。我也曾去当过影视的宣发记者,熬了这么久,从产业下游走到上游,以为可以自此高枕无忧,通过公司的作品名利双收,却没想到现实给我来了多记铁拳,让我有了转行的想法。
“错过了比特币,现在数字藏品的机会你可以去尝试。”
在我萌生转行想法时,一位前同事在咖啡厅里对我说。
之前对币圈也略有耳闻,印象里这就是一个割韭菜的行业,人为操控,带有金融化性质,我一直对这个圈子敬而远之。
但没想到,现实就是怕什么来什么,年初之时老板砍掉了我所在的影视剧宣发部门,甚至整条制作线都没了,转而去做了数藏。我也被迫踏入了这个我一直不待见的行业,也开始了我在数藏大起大落的一段历程,一年时间,我参与了两次数藏平台的搭建到垮塌,见证了老鼠仓、科技党、维权人、国企甚至差点被网暴的自己。

去年,数藏行业蓬勃发展,不少互联网大厂纷纷入局。4、5月份ibox开始暴涨,很多人都在其中大赚一笔。

那段时间国内数藏爆发式增长,web3.0、元宇宙的概念提出,让整个行业仿佛蒙上了一层普通人触及不到的面纱,各个资本的钱疯狂投入;限量发售、不可复制的特点让数藏具备了稀缺性,给予了藏品暴涨的可能性;使用区块链技术为艺术品生成相对应的数字凭证,既可以保护版权,还能实现数字化发行、购买、收藏和使用,具有可追溯、难以篡改唯一性等特性,数藏在艺术领域数藏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
这些都是我入行之后才知道的东西,了解这些之后我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万物皆可NFT。”
彼时,数藏还是以博物馆或者一些景区的为原型进行藏品创作,各地的博物馆都被数藏平台当做争抢的对象。我联系过一个四川博物馆的朋友,政府已经组织过人员去上海学习数藏模式。

朋友的话让我更加充满斗志,政府都在做的事,那肯定是靠谱的。
我开始在朋友圈、各种群里发信息,去寻找合作IP方。当时,大部分平台的藏品一发售就几乎秒空,刨去运营成本和合作方的费用,几乎是躺着赚钱。
因为大学时学的是旅游行业,也曾经跑过不少地方的名胜古迹,我就开始联系之前行业的各种朋友。
年初的数藏行业还是比较小众,没有那么多勾心斗角,圈内圈外几乎就是两个世界。每次我都要费尽口舌和他们去进行类比,讲解数藏的本质是什么。
“这个项目投资少,不需要什么精力,只要有合适的IP那就是躺赚……”
五月底,数藏寒冬降临,我们公司的IP向数藏不再吃香,但我才刚刚和事业和政府单位签好合同。

引入国资的代价是必须正规合法,且满足他们的面子工程要求。
为了合法合规,我们所做的每一款藏品都有版权授权,甚至有些没有版权概念的IP,都被我承包下来去进行版权登记。而且为了国企的面子,我们的藏品不像其他平台是照片样式,每款都进行了3D建模制作。但因此,我们的项目进行的十分缓慢。
数藏一日,市场一年。
等到我们准备发售时,当时的市场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数藏平台出现,都在进行争抢知名IP,有些版权方甚至授予了多个平台,这就导致IP的稀缺性下降,价格自然也就下降,但我们给的版权费却涨了。
7月底,市场已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一千多家平台,但国家对数藏的政策文件迟迟未出,正规军和草台班子共唱一台戏,虚假繁荣的泡沫已经出现。
消费者购买数藏的一个原因是希望可以倒买倒卖赚取差价,但是金融监管部门明令禁止数藏开二级,因此我们一直未开二级。国企也不让我们维护在二级市场的价值,枪打出头鸟,国企方生怕被人举报带头炒作,虽然我们也一直恪尽职守,从来没有进行炒作和护盘,但也就这样,一些老用户开始亏本,也没有新用户布局我们平台。
从签约到现在,我们的平台一直处于亏钱状态,无法开二级,就没有手续费的收入,公司的运营状况愈加艰难。
但对于国企来说,这项业务只是可以帮助它们政绩加分,付出的版权费就当是正常维护,用以改善博物馆的设施。
不以挣钱为目标,这种平台待着也是浪费时间。想清楚后我决定转投其它数藏平台。

第二家公司也是处在起步阶段,我和同事研究国外数藏模式之后最后选择的是STEPN模型。
STEPN本质上是Game-Fi(金融游戏化),stepn就是让用户走路赚钱。我们计划发行中国的无聊猿,计划真正实现版权共有的web3.0,将藏品的版权卖给用户,让用户真正持有版权。

起步阶段并不难,但我们为了节约时间,直接在其它数藏公司购买了后台系统。
因为我们初期的宣传,要向“十八”、“大蛇”等平台看齐,而且模式新颖,首发数量少,让用户觉得前景光明,因此藏品售罄很快。
经过两个月的运营,我们的藏品价格都上涨了十倍不止。因为我们只会发售一半藏品,通过不断的合成玩法,制造通缩,抬高藏品价格。官方群里,‘起飞’是最常见的词,藏友和平台其乐融融。
我们也在不断进行拉新裂变活动,但新用户进来后却发现,藏品价格几乎稳定不变,没有什么升值空间,纷纷抛售之后离开。
我们也清楚意识到,波段才是平台发展的道路。“不割韭菜的平台不是好平台”,只有炒作,带着用户挣钱才是正确的发展道路。
我们找了公司的员工开始演戏,让他假装自己是受害者,建立了维权群。在无意间发现公司的运营成本,让用户觉得我们是个无能公司。在用户抛售之后我们又低价买入,用户发现有人抄底又纷纷抬高价格。

随着越来越多的台子这样搞,这种方法很快就失效了。
九月,数藏行业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大会又将临近,数藏一片死气沉沉。我们决定效仿十八数藏,采用一元拉新,发布生肖藏品。
一元鼠藏品的发布,让我们迎来了第二春,在盯链社区,不少藏友刷出了牛会速归的帖子。
圈子里几个数藏资本也找到我们,准备进行合作。资本的好处就是新用户多,能在短期拉高藏品价格,坏处就是用户留存低,很少会长期持有藏品,如果出现大规模抛售,藏品价格可能会崩盘。秦水资本声称手下有八万用户,数千万资本,会配合我们抬高价格,在一定时间离场。谈妥合作,我们给了秦水五百份白名单。
九月份,我们开始在各个数藏群当中放出消息,由于公售是零门槛,所以新用户增长速度飞快。发售时服务器被科技攻破,技术同学加班加点抢修,平台几度崩溃。3000份藏品几乎全被科技抢走,普通用户根本抢不到。我们认为这是平台即将起飞。
但如果将所有科技号全部封禁,藏品价格也会涨不上去,那这次活动就毫无意义。于是我们趁热打铁,继续发布了多款生肖数字藏品,两周新用户激增三十万。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秦水资本的坑远不止薅羊毛那么简单。
秦水资本将我们给的五百份白名单空投到了自己人的手里,以此坐庄高卖低买,从他们那没拉到多少新,反而使自己增加了风险。又因为和秦水是违规交易行为,也不敢公开讨伐,申冤无门。
因为发售的生肖藏品价格都很低,1-9元不等,带来的收益极其有限。为了提高原有藏品价格,让新用户和科技用户投入更多的钱进来。我们准备让持有生肖藏品的玩家,拥有优先购的权力来购买其它藏品。但我们低估了猪脚饭用户和打野用户,他们抢到其它藏品之后,直接在二级市场进行抛售,这就引起了价格的下跌,导致秦水那边的玩家都准备抛售手中的藏品。我们以内幕的方式安抚他们,过几天会有拉盘动作。
我们也把那些低于市场价寄售的藏品变成锁单,开始抛售我们手中的藏品,回血近百万。

没过多久,生肖藏品的更大问题出现了,因为我们赋予的权力,使得原有藏品的优先购赋能变得无关紧要,一些老用户感觉被平台背刺,开始抛售藏品。整个平台的数藏价值全都被打乱,为此,我们关闭了部分藏品的寄售功能。
结果这引起了更大的恐慌,有些用户甚至直接将我们举报到了工商局。考虑公司股东不会受到多大影响,我们为了自保决定关闭二级市场,重新开放寄售,开始探索实体赋能。
经过多番尝试,也没有阻止藏品大跌,我们发现护盘也没用之后,选择隐身。
官方群变成了维权群,共识群也变成了维权群,用户们每天都在群里宣泄着自己的情绪,毕竟谁也接受不了真金白银的投入,最后却被价格腰斩。
10月底,公司所有人在一起,讨论平台的去留问题。
继续往下做,除非投入更多的资金拉盘,再次红盘才能吸引用户,但泡沫早晚会崩塌。如今的用户经历过各种平台的洗礼之后,已经不愿将藏品长期握在手里,愿意接盘者更不可能有。继续做老鼠仓,早晚会被用户反查。
直接宣布破产清算,现在用户维权方式越来越多,甚至可以直接法院起诉。
一波权衡之后,我们决定摆烂,遣散大部分人员,维持服务器正常运营,不算藏品上涨还是下跌,自生自灭。
用户好像感觉到了平台准备摆烂,每日在群里喊着举报、退款、维权,甚至有的同事被人肉,被人轰炸、网暴。
离职那天,我带走了所有东西。楼下的web3咖啡厅依然人头攒动,回望这一年我在数藏行业的起起伏伏,犹如做了一场梦一般。
如今大梦初醒,感觉一切都那么的不切实际。
